织青 知青!莫伸 莫忘!
一位作家从知青生活中找寻灵感并奉献于时代的心路历程,一场用辩证的思维深入剖析“泛娱乐化时代”的讲堂——3月11日晚7时,陕西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剧、导演、文学部主任莫伸走进科大“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报告会,与500余名师生进行了一场直达心灵的对话。
莫伸以《泛娱乐化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为题,从泛娱乐化时代背景下的文艺作品创作应起源于对现实问题实事求是的思考、知青时期的成长使文学创作成为一种坚持、对大学生当今奉献精神的探讨等方面和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莫伸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知青时期对自己文学创作生涯的影响。莫伸本是城里人,17岁时下乡。初下乡时,他对农村的生活一无所知,农村的很多事情让他感到很新奇,使他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以日记的形式把那些新鲜的事记录下来,不知不觉间就提高了文字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莫伸说:“感谢农村生活,是农村提供素材,使我有兴趣记录农村生活,使我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谈到泛娱乐化时代,莫伸认为在这一背景下的文艺作品创作应起源于对现实问题实事求是,并对社会上的某些过度娱乐化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莫伸说,当今时代讲求题材的新鲜感与时效性,让社会话题愈发的倾向于“娱乐”,因此出现了所谓的“泛娱乐化”现象,但无论是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信息的传播者,都应该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传播信息。同时,对当今的过度娱乐化现象让他感到无奈和悲凉。他以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的电影《1942》笑场事件为例。电影中有一个情节,一个女孩因家庭贫困好久没好好的吃饭,在被卖之后终于能好好的吃一顿饭,在服侍客人的时候,由于吃的太撑没法蹲下去。在看到那个片段的时候,电影院中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讲到这里,莫伸激动地说:“我觉得很想不通,那么悲凉的事,为什么那些人会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笑声是绝对不行的,没有笑声也是绝对不行的,娱乐化是可以的,但过度的娱乐化是不可以的。”
在与现场师生的交流互动环节时,莫伸非常认真耐心。他在回答写作初衷的问题时,很坦然地说:因为生活太艰辛,想通过写作,为自己创造一条逃离苦海的路。现在写作基本上就是想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写作反映美好的生活。
回忆过往,莫伸感触良多并且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望——当代青年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一代,新时代下,青年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可以去开拓,要怀揣感恩之情,奉献之心,趁着年轻有朝气蓬勃的体魄的时候,好好奋斗,回馈社会。
整场讲座引发了现场师生们的广泛共鸣,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奉献精神”的深深思索。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的承办方“织青”青年志愿者服务公益团,是全国第一个以服务知青为主题的大学生公益组织,2015年由文化传播学院的麻力老师发起成立。“织青”与“知青”同音,织青公益团立志搭建“两代知识青年的对话”平台,在撬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与全国各地的知青团体、高等院校以及个人建立长期的互帮互助关系,在各大知青网站和论坛运行“青年传承”专栏,在各类网站和媒体平台上报道知青团体的优秀事迹、知青口述的原始资料以及知青与青年的各类优秀作品,以此来传承和弘扬知青文化精神。
织青公益团的负责人表示,莫伸老师的到来只是织青公益的一个开端,以后还会邀请更多的知青来做讲座,近期将会举行知青文艺晚会等活动。
新闻小贴士:
莫伸: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插队知青,做过装卸工人、报社记者,任过铁路局文联副主席、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剧、导演、文学部主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个人专著20部,包括:长篇小说《年华》、《尘缘》、《权力劫》等,长篇纪实文学《闯荡东欧》、《大京九纪实》、《一号文件》等。作品先后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界》优秀中篇小说奖、《啄木鸟》优秀长篇小说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奖、夏衍电影剧本奖、老舍文学奖剧本奖等。另有《生命在凝聚》、《挑战极限》等7部作品被改编成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莫伸创作的影视作品颇丰:电影《支书和他的媳妇》、《城市中央》、《古路坝灯火》等,长篇电视连续剧《东方潮》、《郭秀明》、《一起走过的日子》等。影视剧本先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奖、夏衍电影剧本奖、老舍剧本奖提名奖等。影视剧后获得中宣部第八、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中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杯”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陕西省首届文艺创作大奖等。
(核稿:李晓 编辑:杜杨)